新書推薦: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3.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9.4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80.3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9.4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7.2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102.4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5.8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42.7
|
內容簡介: |
氢能产业是全球竞争新赛道,也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的战略选择,而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是优化氢能产业创新资源配置、提升整体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
本书系统分析了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理论机制,运用专利数据、复杂网络、空间分析等,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三角氢能产业创新现状、创新网络特征与图谱,并对长三角氢能产业合作的影响机制及其创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国外经验与模式,提出长三角推进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路径与策略。本研究对于学术界认识氢能产业创新规律特征,促进长三角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
關於作者: |
尚勇敏,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德国吉森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上海市科委软科学重点课题和相关委托项目10余项,发表SSCI/CSSCI论文30余篇,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
目錄:
|
第一篇|理论篇
第一章绪论
一、 研究背景6
二、 研究意义11
第二章创新网络及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研究综述
一、 创新网络研究知识图谱19
二、 创新网络相关研究重点25
三、 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相关研究30
四、 研究述评33
第三章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理论基础37
二、 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影响机制47
三、 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主要方式56
四、 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作用效应59
五、 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分析框架61第二篇|实证篇
第四章长三角氢能产业创新基础与现状问题
一、 氢能产业链及技术领域69
二、 长三角氢能产业发展及创新合作的现状80
三、 长三角氢能产业发展及创新合作的问题95
第五章长三角氢能产业创新网络格局与特征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3
二、 长三角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基础与特征117
三、 长三角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网络主体特征126
四、 长三角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网络时空特征134
第六章长三角城市群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影响机制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53
二、 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特征157
三、 长三角地区氢能创新合作影响机制研究159
四、 研究结论166
第七章长三角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创新效应研究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171
二、 数据说明与研究设计172
三、 实证结果分析174
四、 研究结论180
第八章国外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经验与模式
一、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趋势185
二、 全球主要经济体氢能产业创新的特征及趋势191
三、 国外氢能产业区域创新合作的经验与模式197
四、 国外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模式与案例200
五、 国外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政策启示207
第三篇|策略篇
第九章长三角推进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路径与策略
一、 长三角推进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总体思路217
二、 长三角推进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重点领域219
三、 长三角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实施路径222
四、 长三角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政策建议232
参考文献237
|
內容試閱:
|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绿色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正在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更是绿色经济与绿色技术竞争的焦点。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创新高地,具备发展氢能产业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承载着在全球氢能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责任与使命。
氢能产业作为一种具有强公共物品属性、高创新风险、长创新周期以及长产业链条的新兴产业,其成功发展高度依赖多主体、多区域的紧密创新合作。开展氢能产业创新合作,尤其是跨区域创新合作,对于加速技术创新、降低产业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推动技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氢能产业跨区域创新合作也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推动氢能产业创新的重要做法,例如日本提出以东京、中京、关西、北九州四大都市圈的区域合作模式建立氢能产业创新集群,德国提出建设“氢能区域”,美国提出建设连接中西部各州的“替代燃料运输走廊”(傅翠晓,2019)。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方面虽取得积极进展,但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忽视。创新资源分散、跨区域合作不足、产业链协同度不高以及产业布局同质化等问题依旧显著,同时有产业集聚、缺乏创新协同等特征。因此,如何揭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规律,建立组织力强、高效联动的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机制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形势与背景,我们对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 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特征及创新合作的机制是怎样的?长三角地区的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网络以及空间呈现何种特征?长三角地区的氢能产业发展及创新合作存在哪些问题与瓶颈?长三角地区的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是怎样的?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推进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路径与策略是怎样的?
鉴于此,本书以专利数据、调研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支撑,运用资料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相结合、定量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首先,对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们详细刻画了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特征、主体特征、空间特征等,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影响机制及创新效应,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模式,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在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方面的思路、重点领域、实施路径以及具体策略。
本书分为三篇共九章。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多个维度。
第一篇: 理论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背景以及理论与现实研究意义,并对创新网络、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通过阐述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理论基础、影响机制、合作方式、作用效应等,提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篇: 实证篇
本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基础、发展现状与问题瓶颈,运用专利数据刻画了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主体特征、网络特征、时空特征等,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以及其创新效应,并对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趋势、主要经济体氢能战略趋势、国外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经验模式、国外典型案例等进行分析。
第三篇: 策略篇
本篇提出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实施路径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是一个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命题。据了解,本书是国内经济地理学领域最早探讨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著作之一,本书的出版对于学术界、产业界、政府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贡献。在理论上,本书创新性地构建了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理论分析框架,阐述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机制,审视了以往基于自发式结网、网络式合作的创新合作范式在分析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时的局限,强调了构建组织力强、区域联动的创新合作方式的关键作用,并分析了跨区域创新合作对氢能产业创新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弥补传统创新合作理论对氢能产业创新解释的不足。在实证上,本书系统刻画了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的现状基础、网络结构、空间特征,以及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四个环节的创新合作网络特征,这为研究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提供了全局性的认识,并揭示了氢能产业创新网络的驱动机制与效应;同时,也为长三角地区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提供了经验案例集、参考路径体系和政策工具箱,为长三角地区“双碳”目标实现和抢占绿色经济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良好借鉴。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受到2023年度上海市科委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批准号: 23692103400)、上海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院重大系列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等的资助。同时,在本书撰写与出版的全过程中,我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以及同事的深切关心与鼎力支持。特别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振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研究员,他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还倾注了真切的关怀与鼓励,并为我开展研究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同时,我也要向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的宓泽锋副教授、赤峰学院的吕国庆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叶雷博士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陶菲媛等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为本书的撰写增添了重要力量。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各位同事,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本书的研究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本研究开展提供了大力支持。最后,我要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钱运春社长和本书责任编辑李玥萱等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的专业指导和辛勤付出确保了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
诚然,氢能产业创新合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受客观条件和研究水平所限,本书仍然还存在诸多不足,对于氢能产业跨区域创新合作的结网机制、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等,以及从全国层面开展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和区域比较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有待更多经济地理学者投身此项研究。本书意在抛砖引玉,力求为氢能产业创新合作研究提供一种研究视角,诸多不足之处,也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