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遗产社区共生:上海原点与正在消失的历史性城市景观

書城自編碼: 39304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作者: 周详
國際書號(ISBN): 9787577200354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22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书法的历程
《 中国书法的历程 》

售價:HK$ 89.7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58.7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售價:HK$ 181.7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售價:HK$ 66.7
大国人口
《 大国人口 》

售價:HK$ 90.9
何以中国·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 何以中国·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

售價:HK$ 112.7
文明的故事(全11卷-2024版)
《 文明的故事(全11卷-2024版) 》

售價:HK$ 2631.2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售價:HK$ 229.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30.7
《体育特色小镇管理理论与实践》
+

HK$ 49.7
《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实践与思考(第二版)》
+

HK$ 141.6
《智慧城市热力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
+

HK$ 78.3
《GB 50013-2018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

HK$ 54.5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噪声控制设计指南》
+

HK$ 36.3
《四川省住宅建筑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技术规程》
編輯推薦:
当代历史性城市景观研究需要探讨的一个现实背景便是全球化语境。随着全球网络与本土社会冲突与联结的双向加剧,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开始成为全球景观跨越到本土社会时调适转换及整合创新的重要表现。全球本土化作为一个能够从多元视角对全球化现实及本土社会进行剖析的复合概念,既可指外部力量凭借自上而下的政治机制使本土社会接纳全球化洗礼的过程,亦可指本土社会通过由下及上的制衡举措使全球网络与本土社会有机交融的过程。因此,当全球城市朝着均质化方向发展之际,各地不同的管理体制与发展战略反而有可能创造出多样化的景观。本书的研究目标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解读“空间”与“场所”之间的力学结构特征,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之间实现“遗产社区共生”的可能条件。
內容簡介:
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与大众化的生活空间,对其进行再生研究需要聚焦“遗产”和“社区”两大基本属性,将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事务在促进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下进行统筹协作,进而从历史、地理、市场、政策和日常生活等维度描述遗产社区的变化过程,并对其内涵进行相应阐释。本书通过对石库门里弄街区多样性的价值思考,从多维视角审视石库门里弄保护和更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与文化效益;并就石库门里弄对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影响、石库门里弄继续作为大众化生活空间的可能性,以及石库门里弄与城市再开发模式转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此探讨城市更新与社会转型背景下石库门里弄的再生路径。
關於作者:
周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至善青年学者,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博士,江苏省双创博士,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景观建筑学院访问学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欧盟Erasmus基金会、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日友好会馆岸本基金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从事景观遗产数字化研究、景观感知与视觉景观、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任《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执行编委,《风景园林》《中国城市林业》《城市中国》青年编委与特约编辑。
目錄
序章 变化的遗产,流动的景观
1 上海1843:近代都市生活的启航
1.1 上海开埠:近代都市生活的序幕
1.2 上海的现代化与现代性
1.3 里弄的崛起与湮没
1.4 城市更新视野下的里弄保护
1.5 里弄问题研究综述
1.6 里弄研究问题思考
2 东西相会:住居文化融汇视角下上海里弄形态溯源与身份解构
2.1 文化融汇视野下的里弄住居形态思辨
2.2 二分视野下中国古典单元聚居制度的溯源与流变
2.3 二分视野下西方联排制的溯源与流变
2.4 东西相会:上海里弄住宅的产生与分异
2.5 里弄住宅的身份变迁与上海文化意义的演替

3 消费、邻里与社区:现代化进程中上海社会空间结构变迁
3.1 国际化与全球化:上海两个世代的现代化
3.2 基于社会空间单元的社区消费能级解析
3.3 20 世纪30 年代:上海市民社会的诞生
3.4 21 世纪初:本土社区的转型
3.5 从割裂到共生
4 空间重构与地方认同:士绅化运动与上海里弄转型
4.1 士绅化与新自由城市主义
4.2 从旧城改造到城市复兴:西方的城市更新运动
4.3 西风东渐:士绅化的诞生与上海本土表征
4.4 石库门里弄街区的当代转型
4.5 遗产社区的二元共生与二阶更新进程
5 从形态学到制度经济学:上海里弄城市功能再定位思考
5.1 形态学层面石库门改造研究的典型性与缺陷性
5.2 石库门里弄的产权困境
5.3 制度经济学层面的改造困境分析
5.4 旧城改造体系:一条迈向存量规划和社区参与的路径
5.5 遗产保护体系:一种走向社区整体价值的保护方式
5.6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石库门里弄四种改造模式
5.7 石库门里弄身份再定位:一种基于遗产社区的观点

6 国与家之间:上海里弄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断裂与统一
6.1 日常与非日常
6.2 居住混合与毗邻隔离
6.3 虹口港里弄街区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变迁
6.4 日常向度的空间认知
6.5 社区融合视角下的日常生活空间组织
6.6 历史性城市景观消费空间感知
6.7 日常生活的宏大叙事
7 中国语境下的遗产社区建设
7.1 上海社区管理制度历史沿革
7.2 当代社区建设与公众参与
7.3 中国模式下社区参与形式分析
7.4 当前语境下遗产社区更新的公众参与渠道构建
7.5 结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序言如果要研究上海的话,你会确定什么研究主题?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要看你如何理解这座城市,怎样解读目前产生的一些社会现象,以及你希望向未来传递何种信息。我们无法从别人那里得到精准的答案,只能依靠自己奋不顾身的不断探索。然而,并非所有的努力都可以找到一个能够充分彰显魅力的研究主题。如果真是这样, 那请允许我向你请教一下:迄今为止,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引起你的兴趣和关注?让我们静下心来,努力寻找答案吧! 当然,如果你不付出努力,即便是面对很有魅力的主题,也无法准确地将这种魅力传递给他人。想要达成目标,你就需要亲赴现场,倾听当地居民的心声;同时, 你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并将自己发现的主题的时代意义定位于有效的时空背景之上。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过程,在不断地推敲中,研究者本人或许偶尔也会对曾经吸引自己的主题魅力心生疑惑,甚至会不惜放弃当初设定的主题, 去选择另外的研究内容。从这种意义上说,研究的推敲过程似乎是一种不可抗拒且又无法避免的环节。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因看不到希望而深感不安。但当你与研究室的朋友们聊天时,如果发现自己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共鸣的话,你自己就会安心一些。有时,我们在看别人的论文时,也会产生一种隐秘的喜悦之情,因为我们发现某座城市的某个人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也会表现出与我们一样的喜悦或担忧。这些不同时空的联系和交流或许只有通过研究实践才能发现。而在对一项研究进行总结的时候,若你自己感觉这是一项非常有魅力的研究(当然,如果这项研究能够成立的话),即使它的魅力尚未传达给其他人。因为,也许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种研究的魅力自然会传达给别人。当然,这份研究的魅力也可能永远无法有效传达给任何人。从这种意义上讲,研究真的是一份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在从事这份工作之前,你必须要有面对孤独的思想准备。周详在他的研究中便重复这样的过程,并最终通过充满魅力和极为出色的方法, 完成了这项属于他的研究工作。在世界近代史中,上海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的各项指标,无论是居住人口(常住人口约2500 万人),还是城市经济实力,都稳居世界前几位。上海不仅汇聚了各界商务人士,还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我们站在黄浦江畔的外滩时,便能感受到上海的巨大能量, 获得一种独一无二的良好体验。上海发生的巨大变化,无论是空间变迁,还是物品与人群的流动,速度之快, 都是无法通过规划和制度简单应对的。我想,大家对于这样的上海都非常了解。那么,在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又能够做什么?周详对这两方面的内容的共有部分展开了相应讨论。“应该做却不能做的事情,那便无法做。即便能够做,不该做的事情也还是不要做”,这句话听起来似乎理所当然, 但要做到不动摇其根基,并坚守下去是非常困难的。在“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中, 蕴含着研究者自身的标准和规范。在“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中,则包含着研究者对复杂现场调研后的个人想法和判断。如何理解并应对城市开发对历史环境造成的影响?周详在他的研究中并未规避这一古今中外都存在的难题。历史上的石库门,是近代以来国内外移民在上海生活的居所。石库门有时会非常拥挤,一些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入住这里。人们长时间待在狭小的房间内会感到压抑,所以石库门居民的一部分生活内容就外溢到了弄堂里。于是,弄堂里就产生了充满石库门特色的邻里交往方式。这种邻里交往的品质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但石库门就是这样顽强地走到了今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享誉世界的、能够代表上海地域特色的城市住宅。石库门建筑的空间设计与细部装饰都极具魅力,因此广大游客都希望来这里参观。作为开放式街区的代表,石库门时刻敞开欢迎大家的到来。石库门及其周边地区偶尔会实施空间改造,这些改造工程会让石库门的风貌发生变化。如果任由这种变化持续下去的话,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再也欣赏不到石库门的原貌了,这一直是周详担忧的问题。对石库门进行改造时,人们喜欢将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详细描述,敬请阅读本书相关章节)。我觉得对新旧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是研究遗产社区问题的捷径。通过分类整理,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当前发生的现象,以及如何品味其背后的真正含义。由于人类的理解能力是存在极限的,我们需要将研究问题简化, 使其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我们一边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心生留恋,一边又会为石库门的未来担心。其实,我们还可以探索其他的方法去理解石库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周详开始潜心于石库门里弄的研究。石库门及其周边区域一直都有人居住。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景象:一些世界名流将墨镜推到脑门上,一边喝冰咖啡,一边操作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他们蹲坐在街边小巷的椅子上,与正在生煤炉准备做饭的阿姨们聊天。受到这种场景的鼓舞,周详也更加坚定了一定要走近那些石库门居民的想法。在城市中,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并非一个单纯的物理性存在,因为里面还有人在居住和生活。石库门里的每个石阶和窗户,都有它对应的主人。而在建筑背后, 石库门的主人与其他人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且每种联系都具备不同的价值。周详正是从居民之间的这种联系中,发现了石库门存在的价值。周详深入石库门里弄中,仔细观察路边的风景,努力寻求在各种场合下与当地居民聊天,同时还记录下建筑物的各种变化。随着调查的深入,周详发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意义也愈加重要。他的发现从根本上为他所进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越有价值的东西,就越难精准捕捉到让这种价值消失的各项因素。从对这种联系的整理和总结中,周详发现这种联系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且关联数量相当庞大。因此可以看出,这个研究本身也很有趣。但由于确定何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周详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于是,周详摸索出一套可以整体把握大家是如何在石库门里生活的研究方法。他通过路上观察,仔细研究了人们每天几点钟在哪个位置,这便是人与城市的根本关系。他对这种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其中包括城市的变化、居住者的层次与特征、居民的收入与受教育水平等。这一研究的分析背景是有人居住的遗产社区,他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书中感受到“人”在“遗产社区”中的关键作用。此外, 他希望大家从中领会到,当你想要研究某个城市或某个地区的遗产社区时,如果不考虑当地居民,那么便失去了研究和探索的价值。对于希望原封不动地保存历史原貌的人来说,这种研究方法或许令人费解。该研究也会给那些相信通过新建建筑就能增加居住面积,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人带来困扰,因为它认为遗产保护与现代开发可以同时存在。世间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周详的研究也可能会遭到某些人的质疑(虽然我并不想其受到质疑,但我还是会有这方面的担忧)。然而这就是事实,周详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用“隔”“鬲”“融”这三个汉字进行了举例说明。“鬲”是象征煮饭炊器的象形文字,不管是表示区隔的“隔”字,还是当融合来讲的“融”字, 字中都有“鬲”字,但表达的意思不同。当某个汉字在增加偏旁部首以后,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汉字。但它们之间都有固定不变的部分,我们就暂且将汉字里面这些保持不变的部分称为汉字的“本质”吧!城市住宅这一生活之器,其实也可以被想象成汉字里“本质”的那部分内容。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无法像居住在乡村的居民那样,在自家的田地里便可以采摘蔬菜,这是城市的重要特征。周详在其研究中也调查了城市居民是如何消费的, 其中消费支出也包括房租。他还对居民采购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并详细调查了20 世纪30 年代与21 世纪初上海市民采购物品的变化情况。在城市里,几乎所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和服务都必须通过金钱来购买,居民们每天都会花钱购物并进行日常消费,这就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现实。基于城市生活的特点,周详把城市中的“遗产社区”当作自己的研究主题。在中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居民如何参与社区工作?社区自治应该怎么做,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周详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作为读者, 我们不仅可从周详那里感受到他选定主题的魅力与意义,也可思考一下主题里面所隐藏的深意。我也在思考,以日本的城市和社会为背景,未来的城市建设会是什么样的?这些愿景有实现的可能性吗?在这里,我认为关键的概念是“战后空间”。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以后,日本进入战后时期。这个以战争为时间轴的所谓的“战后时期”,到底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空间?这种称谓的来源本身就需要基于事实进行验证。但仅仅验证还远远不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应该是更早以前发生的战争的战后,但我们依然将这段时间称为“战前”。现在,“战后空间” 在日本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固有名词,我们习惯性地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这段时期所形成的都市空间称为“战后空间”。那么,战后空间的本质是什么呢?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战后空间”这个词,含有避免战争再次发生的一种美好期盼。战争意味着掠夺领土,屠戮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毁灭当地的文化。如果我们身边现在还存在类似的“战争行为”,那么“战后空间”这个词便不存在了,就应该称之为“战前”或者“战时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周边的环境吧!当我们大规模地进行城市改造时,大拆大建会对世代居住于这方土地的居民的历史与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从日常维度来看战后空间,人们应该可以居住在任何他们想要居住的地方,也可以自由搬迁到自己想要搬迁的地方。如果存在自由被限制的情况,那么请设想一下,限制大家这种生活自由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当我们站在未来的角度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战后空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去探究清楚的本质。希望大家在阅读周详这部研究上海现实的作品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周详看望当地居民时充满善意的目光。还希望大家能够持续不断地对遗产社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窪田亚矢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都市工学系地域设计研究室原负责人、特任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城市与国土设计研究组教授2022.12.20

1. 回到原点,重读城市历史景观
关于原点,可以有多种解释:它既可以是解析几何学中坐标系的中心,也可以是康庄大道的起点,还可以是滔滔江河的源头,更可以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本书在书名中对上海里弄的身份特征与价值内涵进行了双重界定:一为原点,二为历史性城市景观。将其视为原点,是因为通过里弄我们不仅可以审视上海的过去与现在, 更有可能透视上海的未来。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如果说上海城市空间的坐标原点是上海国际饭店屋顶旗杆处的标志点,那么上海的本土文化,特别是传统聚居文化的原点,无疑是以石库门建筑为表征的里弄街区。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城市居民繁衍生息的日常空间,不仅是上海人认识自己的起点,也是了解近代上海人的来历,理解近代上海都市生活特点的一把钥匙[1]2。石库门里弄最突出的特征是由于小型私有地块自主开发而呈现出的有机形态,这种居住、商业及其他社会功能高度混合的高密度建造模式,在近代上海急剧扩张的城市化背景下,塑造出了局促紧凑与流动开放兼容并存的城市空间格局(序章图1)。正是这一空间特征使石库门里弄充满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历史痕迹与发展细节,这些经验性的内容对认识当前全国进程不一的城市化转型具有启示作用。因此,虽然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地域性的,但是其所涉及的问题都与整个中国的发展相关。基于此,将石库门里弄作为上海的原点,进而从现实条件出发对里弄街区、上海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城市更新与发展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是重新认识上海身份特征及其自身发展定位的重要路径。
城市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层积下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特征的整体,对城市这种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认知在今天的城市研究中已经成为一种核心思想。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主要从时间连续性的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价值甄别,强调不同时期在不同城市发展机制影响下产生的不同变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由于这种方法尊重了城市发展在包括现代和当代在内的不同时期中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记,所以能够尽可能地使当代干预行动与历史环境中的遗产和谐共处,避免遗产价值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被剥离而遭受遗弃。本书将里弄视为历史性城市景观,讨论的焦点是如何认识历史环境的当代变化。该视点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在里弄街区中表现出来的层积性作为认识里弄街区遗产价值完整性的出发点,既强调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也不排斥当代空间改造的思想。其研究关注由石库门建筑组成的历史街区的规模效应和整体价值,并将里弄街区视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空间类型,思考其如何在更大范围和空间尺度上与城市其他区域进行有效互动。因此,如何与过去的多样形态进行有效衔接, 才是里弄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最值得探索的问题。
2.“城市更新”与“遗产再生”关系思辨
改革开放40 余年,中国取得的重要历史成就之一便是逐步建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复杂社会。按照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观点,社会复杂性主要包含三个维度:要素数量、要素异质性及要素链接和沟通的频率与可能性[2]。除却上述三个维度,当代中国超大规模复杂社会呈现出的另一大特征,便是中国超大规模城市群的崛起。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并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下面一组数据便能直观地说明中国超大规模城市群崛起所产生的效力[3]:1949 年,中国的城镇化人口比重是10.64%;到1979 年, 这一比重也仅仅达到19.96%;2019 年年末,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突破60%;2021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7 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 年中国城镇化人口比重已经达到63.89%。至此,城市社会的发展、转型及内涵扩充,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变迁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
“城市更新”作为城市改造、再生与复兴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官方机构和专业权威的关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城市更新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众多城市纷纷出台城市更新领域的地方管理法规,以协调多元更新主客体的行为和关系。2021 年3 月,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 2021 年7 月,发布《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2021 年8 月,发布《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除此之外,北京也于2022 年11 月审议通过《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上述一系列地方管理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已经从大规模的增量扩张阶段进入品质化的存量更新阶段,“城市更新”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形态。更新与再生,本就是城市的天赋。纵观中国城市早期的更新探索, 更多是以“旧城改造”为表征的关注空间表象的形态更新。当前,中国的城市更新在经历了从表面介入到深层次探索的过程之后,逐渐触及决定城市空间核心的法权、物权和地权。从本质上讲,不同时代的“城市更新”都是针对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需求对既有的城市空间所作的改造,是一个新的“空间生产”过程。因此, 从历史、地理、市场、政策和日常生活五个维度描述如此宏大的变化过程,并对其内涵做出相应阐释是本书想要深入开展的研究工作。此外,城市社会不仅涉及人口、空间和群体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城市的地域性和共通性。因此,本书尝试基于上述五个维度展开诸如时代之间的、国际之间的、类型学之间的、政策之间的及空间行为之间的比较分析。
“遗产”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与“城市更新”并行不悖的重要概念。尤其是在城市发展产生剧烈动荡变化的时期,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困惑与彷徨之际,人们迫切需要抓住“遗产”这种相对稳固的价值沉积物来获取城市发展的定力。理想的状态是城市发展能够有一个可持续性的思路,从而将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在内的城市整体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来对待。这便需要我们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更新战略,通过遗产再生达到提高城市品质和民生水平的目标。保护的目的不是阻止进化,而是管控变化。延续了社会功能的遗产,在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并未与社会脱节,也尚未被西方现代管理体系所造成的“博物馆化”进程所孤立。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亟须建立一套新的适配方法对由遗产表征的延续性进行保护和管理。本书将上海选作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上海在现代都市性与传统乡土性之间展现出的对峙与互渗的矛盾特征尤为明显,是研究“城市更新”与“遗产再生”辩证关系的典型案例。上海是中国的缩影,上海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换言之,中国的近现代正是从上海开始的;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上海无疑是重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几乎影响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不断给这座城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究竟何为上海,是以高楼大厦为表征的现代中央商务区, 还是以里弄商街为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或许,两者都是上海。未来已至,新的生产技术与生活方式正在超出城市研究者的想象。“城市更新”与“遗产再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转型和发展变革问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